微信矩阵

官方微信

扫码订阅

扫码开票

杂志内容

两次采访的记忆 ——何思源和女儿何鲁丽

作者简介:

董保存, 解放军出版社编审,原副社长、副总编辑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,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。编辑有《红高粱家族》《亮剑》等名著,被评为“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编辑”,获中国出版界最高奖“韬奋出版奖”。作品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奖,其中纪实文学《毛泽东与蒙哥马利》获首届鲁迅文学奖,《授衔怀仁堂》获解放军文艺奖,2007 年被评为“当代十大优秀传记作家”。近年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家电台、电视台主持“名家谈军事”“解读开国将帅”“不忘初心再长征”“读懂名将粟裕”“抗美援朝”等栏目。


(两个同样的图二选一)微信图片_20220519111435.jpg


3月20日清晨5点,振动的手机把我唤醒,友人发来短信:何鲁丽同志病逝。这怎么可能呢?真是太突然了!几天前,她亲自为《中国爱心人物传记》撰写的头条文章,刚刚交到编辑部,我们正要把排版清样送她审定呢!

我拨通了北京爱心万里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万伯翱的电话。万老师也得到了消息,他用悲伤的口吻对我说:“真是没想到。十几天前和她通话,还约定到唐山出席公益活动呢……”他正在联系前往何家吊唁,叫我等通知。

放下电话,我的眼前浮现出第一次见到何鲁丽同志时的情景——

那是四十二年前一个秋日的上午,我应约去采访何鲁丽的父亲何思源先生。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何鲁丽这个名字。

此事说起来有点绕,但还是得从头说起——

1979年春天,我从驻山西的陆军部队调到军委装甲兵创作室当创作员。刚到位,我就接受了一项任务:帮助时任装甲兵政治委员的莫文骅中将整理他的回忆录《回忆解放北平前后》。

莫文骅政委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,随后列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名单,要我按照这个名单去采访。名单中既有广州军区司令员吴克华、原四十一军副政委欧阳文等军队的领导,也有在地方工作的老领导、老同志。而在北京要访问的人当中,第一个就是原北平市长何思源。

此前,我并没有听说过何思源这个人。老将军告诉我,他是一位民主人士,曾经当过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,还当过山东省政府主席,也当过两年北平市市长。1949年初,他率领北平各界代表团出城找到我围城部队的领导,表明北京各界的民意呼声。当时平津前线司令部命令41军政治委员莫文骅、副政委欧阳文接待他们。

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,要查找关于何思源的材料,渠道很有限。我跑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去“做功课”,好不容易找到了北京市政协出的一本文史资料。

何思源是一位传奇人物,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农耕之家。1915年,何思源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班。读书期间,他与蔡元培、李大钊等进步学者开始接触。五四运动爆发后,风华正茂的何思源积极参与到运动中。1919年,何思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,后转入柏林大学、巴黎大学学习。在法国,他收获了爱情,结识了法国籍妻子何宜文(中文名),后偕妻回国。1928年5月2日,蒋介石任命何思源为北伐军政治部代理主任,随军进入老家山东。同年5月16日,他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,后来他还担任过民政厅厅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何思源作为山东省国民政府的官员,本可以撤到大后方,但他选择了留在山东、留在鲁北,在那里和日本侵略者进行周旋。


微信图片_20220519111145.jpg

何鲁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


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11月,蒋介石任命何思源为国民政府北平特别市市长,在此期间,青年学生反饥饿、反内战的呼喊声此起彼伏,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何思源自然站在了学生一边,这令蒋介石非常恼火。1948年4月,蒋介石下令免去何思源的市长职务。平津战役开始后,在解放军大军围城的情况下,何思源有好几条路可选,他既可以选择与家人出国,也可以乘坐已停在东单临时机场的飞机撤向南方,但他哪里也没去,他选择留在北平,为和平解放北平而奔走。

1949年1月16日晚,何思源见到傅作义,他对傅作义说:“北平的和平解放已成了人心所向,大势所趋,北平人民无论城内、城外已经团结起来。”傅作义表示,第二天要召集华北七省市参议会,讨论战况与和平问题。傅作义还说:“商妥办法后,推代表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正式表示。”

……

关于何先生的资料还没有看完,我就接到莫政委秘书的电话,告之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到何家采访何思源先生。

第二天,我按时赶到永安西里一座很普通的居民楼,敲响了何先生家的门。开门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,说明来意,他自我介绍说:“我是何思源。”

何老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,他的眉毛很长,说话的声音特别洪亮,很有堂音。我注意到他佩戴着助听器,像很多耳背的老人一样,“耳聋嗓音大”。

这套单元房好像只有两间,一间是所谓的客厅,面积很小,但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却很大——那是他们的全家福。照片上的女主人金发碧眼,非常醒目。

落座之后,我们直奔主题,请他谈谈1949年1月率领北京市各界代表出城去和解放军谈判的过程。

何先生说,不是北平各界代表,是傅(作义)先生提议在北平市参议会召开了华北七省市参议会,那个会推举我们十一个人(何思源、吕复、康同璧、王乔年、马振源、冯莲溪、卢其然、张宝万、傅华亭、刘鸿瑞、郭树堂)为和平代表,我是首席代表,共同组成“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和谈代表团”。会上决定第二天就出城去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接洽和谈之事。

何思源先生说,当时北平的各界人士都非常焦急,大炮一响,古都名城就将毁于战火。要想保住历史名城的文物古迹和文化特色,国共双方一定要用和平的办法解决北平问题。这是一代人的愿望,也是当时最大的民意。

何先生记得,当时他们是从西直门出城的,为了不让城外的大军误会,他们的车辆上插着白旗。车子出城后一路向西,被围城部队拦住,送到青龙桥附近的大有庄。在那里,他们见到了围城部队的莫文骅政委和欧阳文副政委。

“会谈中,他们的态度明确,只要傅作义将军接受和谈条件,北平就可以实现和平解放。莫文骅请我们吃了饭,喝了酒,还安排我们住了一个晚上,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炮阵地。莫文骅将军还说,共产党非常希望和平解决北平问题,但傅作义将军至今不肯在和平协定上签字,你们回去见到傅将军,要和他把这件事情讲清楚,不要让城里城外的老百姓失望。”

正谈到兴头上,单元门有响动,随即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女士,穿一件风衣,身材高挑,风度翩翩,仪态大方,她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。何先生说:“这是我女儿何鲁丽,在医院做儿科大夫。”

何先生告诉我们,在他出城谈判的前一天晚上,保密局派特务潜入他锡拉胡同的住所,在他家房上安放了炸弹,夜半炸弹突然爆炸,“我的小女儿何鲁美被炸死,夫人重伤,身上有四块弹片,我和她(指何鲁丽)都受了伤……我出城去和解放军谈判时,胳膊上还缠着绷带……”


微信图片_20220519111059.jpg


何思源一家的全家福


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,我第一次见到了何鲁丽。这次见面虽然没有什么交谈,但她那干练而又不失儒雅的气质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时光荏苒,一晃十多年过去了,有时我会在北京的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何鲁丽副市长的身影。在一些记者、作家笔下,何鲁丽副市长被冠名为“平民市长”。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,何鲁丽有外国血统,又是名门之后,为什么称她平民市长呢?

1993年春,北京市两会后的一次采访,让我解开了这个疑问。那是几家媒体对再次当选北京市副市长的何鲁丽进行的一次采访,有一家杂志的编辑约我同往,这样我有了第二次与何鲁丽见面的机会。

在路上,同行的编辑告诉我,“何大妈”(当时有不少北京市民这样称呼何鲁丽)在百姓那里口碑很好,她和人们拉起家常来,就像是热心的大妈。他还给我讲了一个“何市长买菜”的小故事。何市长和普通市民一样,要买菜做饭,但由于平时事情太多,有一次她到菜市场买了一兜子菜,回家的路上碰到熟人,那人问她:“何市长买菜去了,都买了什么菜呀?”她把兜子打开,说:“这不,我买了西葫芦,大葱……”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买的大葱根本没拿,赶快跑回菜市场去找,卖菜的人认识她,连声说:“丢不了,丢不了。”从此也就传出了一个笑话:“何市长买菜丢三落四……”

那天,记者们的提问可谓五花八门,“狂轰滥炸”——从她提议成立“首都医疗事业发展基金”,到创建“全国十佳卫生城市”的举措;从妇产医院的团队出国学习试管婴儿技术,到推广中小学生“远离烟草,拒绝抽第一支烟”的签名活动……面对这些问题,她都给予正面的回答。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,实实在在,没有大话、空话和套话。这一桩桩一件件,都是和老百姓相关的事情。

等到这些年轻的同行们离开,我和杂志编辑才有了同她交谈的机会。我提起上次到他们家去采访何思源先生,她居然对此事还有印象,话题就从这里开始:“民间有个说法,四十二年前,您的父亲是北平的市长,现在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北京的市长,这是不是一种巧合?”

她回答:“我父亲绝对不会想到我也走了从政的道路。我小时候他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好人,要做一个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
她还说: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我父亲在几个关键的时候,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抗日战争中,他本可以跟随当时的政府南迁,到大后方去,但他没有去,他选择留在山东,和日本人进行斗争、周旋。解放战争开始后,一大批国民党高官都撤到了南方、撤到了台湾,来接人的飞机就停在东单的临时机场。他的朋友催我们快走,他却坚持留下,为和平解放北平四处奔走……”

何鲁丽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时,曾被问到“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”?她说:“是我的父亲。”此言不虚。从父亲的身上,她看到了一介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。在青年时期,她受到了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。在政治动荡时期,她受过磨难,也深深体味到普通百姓的疾苦……所以她才会说,既然把这副担子放在我的肩上,我看问题,就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,站在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,真诚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,为他们办难事儿、办实事儿、办暖心的事儿……

这不正是一个“平民市长”的心路历程吗?

后来,“何副市长”的称谓,变成了何副主席、何副委员长,到最后,人们尊称她为何老。虽然有数次机会见到她,我却没有机会和她进行交流。本来期盼着能在北京爱心万里公益基金会的活动上再次见面,谁知等来的却是挂在吊唁厅墙上的遗照……

何老,我在这里给您鞠躬了……